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8的文章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

圖片
➤閱讀筆記 毅力、好奇、自我控制、樂觀和自我察覺等非認知特質又稱為品格力 與其把非認知能力當作是可以教授的技能, 我的結論傾向把它們看作是孩子成長「環境」的產物 近幾年來我們已經越來越了解,惡劣的環境對兒童早期發展的衝擊。 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即使是在初中及高中孩子的非認知能力絕大部分 是出生環境的反應,這環境也包括他們就讀的學校。 出生逆境的孩子除了缺乏健康的飲食和教育資源, 還有另一個主要因素「壓力」,隨著時間拉長, 來自特定環境因素的不健康且持續累積的壓力, 其實遠大於過去能理解的範圍而這種壓力會破壞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 全發展。 壓力會影響腦部發育特別是在幼兒早期面對高度壓力, 會阻礙前額葉皮層的發育。 這部分是控制我們最精細也最複雜的智力功能的大腦區塊。 此外還包括情緒和認知方面自我調節的能力。 對於大多數的兒童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是他們經驗到的「關係」 如大人平日與他們互動的方式,兒童發展情感、 心裡和認知能力的初始與首要環境,就是家庭更具體來說,是家人。 如果孩子的照顧者是一名敏銳且按部就班的方式回應孩子的情緒, 孩子更能明白自己也有能力管理並處理情緒, 就算是強烈而負面的感受也沒有問題。 兒童期負面經驗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威脅兒童健康發展最巨大的威脅之一, 就是忽視也就是父母或照護者欠缺回應。 兒童期指的是出生到六歲之間, 特別是三歲前又稱為幼兒期那幾年是兒童發展中, 同時存在機會與潛在危險的重要時期兒童大腦在這幾年間的可塑性最 大,對於來自周遭環境的線索影響也最敏感 富裕家庭的孩子平均有更多機會接觸書籍和其他紙本材料,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 富裕的父母跟孩子說話的頻率比低收入父母高而且使用的詞彙也更複 雜。這些趨勢使得低收入學童進入幼兒園後, 在詞彙能力與語言理解的測量表現明顯不佳 如果我們想要介入五歲之後的弱勢兒童環境, 應該把焦點放在學校而不是家庭,這會是比較容易且有效的著力點 神經系統的情緒與焦慮負荷太重會使學童分心。 課業內容會越來越複雜, 孩子就落後了一旦他們落後就感到自己不夠好也更不喜歡學校了, 這樣一來壓力更大並且導致教室中的行為問

夢想不會逃走 逃走的往往只是自己

圖片
➤閱讀筆記 所謂的契機,其實就藏在日常生活微小的細節當中 人生就是要不斷的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而改變人生 明明腦中有感動,卻找了各種理由不去行動,等於自己親手扼殺了自己的可能性。 邊做邊想。不親臨現場思考,就無發正確的判斷事情。所以在真正嘗試之前去思考「我到底是不是和做謀件事情」並沒有用,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邊嘗試一邊思考。 緊張與恐懼能夠讓自己成長,人在絕境時總是會想辦法生存。 行動力其實是一種習慣,因為想去做而去做只是個間單的思考習慣而已。 如果要等到一切都準備就緒才行動,那麼什麼事都無法起頭,總之不需要煩惱太多。先放鬆心情從自己想到的事開始嘗試就好 停下來煩惱也找不到答案。一邊走一邊思考,一邊行動一邊思考。因為世上的一切都在不斷流動。 要開始任何新嘗試時,需要的不是勇氣,而是覺悟。一旦做出決定,一切便會開始啟動。 所謂的覺悟就是告訴自己,做到成功為止絕不放棄,最後一定會成功 頭腦越簡單的人,行動越有力量。 重要的不是選擇什麼,而是選擇之後如何活出人生 假如猶豫不知該如何選擇,那麼不管選擇哪一邊都 , 把它當成最好的選擇 , 因為我們無從確認選擇另外一邊的結果,所以只能把自己選擇的道路當作最好的選擇繼續往下走 當一個百分之百的吸收體,從他人身上學習或許就是一種力量 若堅持一切都要自己思考只會阻斷成長 如果直接將眼前所見耳中所聽的東西表現出來,會讓人覺得是在模仿可是一旦真正吸收了就不單純的模仿,而是受到影響 任何英雄都是從模仿別人開始的。先徹底模仿自己的偶像。漸漸的你的原創性將會在不經意中日漸成形 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人骨子裡都跟自己流動著相識的氣息所以熱血的人不會聚集在冷淡的人身旁一切都看自己 先擁有屬於自己的色彩才能和別人攜手創造出彩虹 總認為自己擁有無限時間的人行動力往往比較遲鈍。而深知人生苦短的人自然會積極行動 說出口藉此整理腦中思緒,內化為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我慣用的方式。 不要一味樂觀也不要ㄧ味悲觀,要真實面對。 把自己的人生視為一個故事,當你掌握這個觀點時, 人生將會大大改變 在工作上也是一樣,不可能凡事一開始就順利, 但是把每一件事情慢慢做好,就可以看見未來 我覺得一個習慣意外和突發狀況的「不安定」 的人才最能夠安定 想過安定的生活等上了年紀再說,如果不能努力挑戰, 心靈

不要證明,只要進步

圖片
每一天的每一個時刻,都要努力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如果你學到了對別人也有用的東西,要分給大家,這樣我們也可以更快的一起成長 影片連結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HSl4mWZ8V4

從3R到4C:淺談21世紀能力的發展與趨勢

圖片
由於傳統教育最重視的 3R 能力,即「讀( reading )、寫( writing )、算( arithmetic )」,在工作應用上已日漸不足, 因此各國紛紛提出 4C 及 ICT 方面的能力,所謂 4C 即「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有效溝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團隊共創( 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 )、創造與創新(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 ;而不同國家或組織所訂定的 4C 能力又因民情不同而略有異同,如在多元語系的歐盟,特別重視母語及外語的多重語言溝通能力,且因歐盟涵蓋種族甚多,故也特別提出跨文化的能力;而美國則因為自 1970 年代後只注重數學、閱讀與科學等基本學科能力成就測驗,導致一般學生基本能力下滑,故教育指標特別研究小組( Special Study Panel on Education Indicators )於 1991 年也提出以學習結果來評估學生的學力、以指標發展取代成就測驗,因而造就日後著名的 No Child Left Behind 法案與 21 世紀能力。有關各國或國際組織之能力指標彙整如表 。 關鍵能力的未來趨勢 歐美澳等國家或組織皆有感於全球化下所展開的知識經濟競爭,將會是一場人才素質大戰,而人才的素質則取決於基本的 3R 、關鍵的 4C 與 ICT 能力之整合。由上表不難看出, 關鍵能力非常著重於所謂的 4C 能力,而 4C 能力在 Bloom 新版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則屬於應用( apply )、分析( analyze )、評估( evaluate )、創造( create )等高層次認知領域目標。因此未來首要加強的依舊是認知領域的能力,而在認知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亦即知識必須透過理路清晰的思考,才能加以應用、創造,甚至創新,以達到「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有效溝通、團隊共創、創造與創新」等能力指標。 結語 數位時代的來臨,使得電腦取代了以往勞工的制式化工作,接踵而來的則是大量的問題解決、研發創造與溝通性質為主的新型態工作。 面對目前以數位原生代( digital natives )居多的學習者,建

教室中的未來教育

圖片
圖片來源: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7804

由馬雲一席話看AI世代教育

圖片
作者:暐曜教育科技執行長 「未來」,是我們孩子人生中的「機會」,還是「困頓」?身為父母,也是孩子未來方向引導者的你,將扮演比以往更至關重要的關鍵角色。 我想藉著馬雲,日前在俄羅斯開放創新論壇上的一場演講,來驗證我一直在談「AI世代孩子該擁有的真實教育」,以及孩子未來將面臨的問題,身為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實不可不知與審慎思考。 馬雲說,對未來他唯一擔憂的事情就是教育,這點我非常認同,在這快速移動的現世代,我們下一代的孩子會很辛苦,挑戰壓力也相對地逐步增加,因為他們現在還在接受「用過去方式教現代的孩子去面對未來」。 教育乃是國家之本,在這飛躍的高科技時代,教育的模式卻還停滯在工業革命時期的教育思維,我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疑問:面對未來,面對人工智慧與機器人世代,現在的教育方式已經不適合了嗎?我們應該讓孩子學什麼?我們的孩子應該要具備什麼能力才不會被洪流淘汰? 教育是人類最珍貴的進化與養成,未來需要更全面更專業的先進人才,但是現在所提供這些「未來人」的教育思維與方式,卻仍停留在上個世紀裡。未來讓孩子面對的不是如何駕馭科技的問題,而是如何跨越深植在孩子心中「沉屙的思維邏輯」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不足」。 馬雲說,最終,我們要孩子成功,就要讓他們學EQ(情緒商數),IQ和LQ(愛商),聯合國有關教科文方面研究的組織針對未來世界所需要的人才趨勢分析中,也提出了很重要的真實教育與未來能力有兩部分:其中45%來自於「顯性能力」,也就是學校所提供具有分數評比性的知識、語言和專業技能,而更大比例的能力則來自於55%的「隱性能力」。 隱性能力簡單的說,就是指能夠靈活運用現有知識和技能,舉一反三的去解決所面臨問題的能力,這些涵蓋了思維、邏輯、理解、判斷、創造、創新、籌畫、開發、人際、表達、談判、協調、組織、領導與被領導、與人合作的情操等能力。 要如何培育這「不可見、難以量化評分」的隱性能力?家庭教育是關鍵、協助孩子找到自己天賦和興趣是關鍵、創造自動學習的環境是關鍵、讓孩子能主動樂於學習、願意積極努力是關鍵,學會怎麼學習也是關鍵,還有,學習面對問題和挫折的能力更是關鍵。 我們可以想像,在未來非常多的工作因為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加入,人不再是那個職場的合適成員,就如同牛津大學教授2013年依據美國職場現況分析預估,未來20年將有47%的工作將會消失。美國勞動部也提

馬雲-未來己來

圖片
➤閱讀筆記 真正衝擊傳統行業、衝擊就業的是我們昨天的思想,是我們對未來以及對未來的恐懼。所以我不覺得今天大家要擔心什麼我真正擔心的是眾人對昨日的依賴 當機器比你聰明的時候,請不要沮喪。人類比機器更厲害之處,在於對文化的掌握、對願景的思考,想像力是人類巨大機會的所在 未來並不可怕,只要你去把握。恐懼來自對未來的無知 我們將進入DT時代(數據科技).DT時代宗旨在於,成功者必須有利他的思想,只有讓你的客戶、員工合作伙伴比你更強大,只有讓你的競爭對手比你更強大,社會才會進步,你才有可能成功。 驅動未來製造業的最大能源不是石油,而是數據。 很多事正因為不懂,才讓我們好奇,才讓我們探索。 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源,而未來的生產力就是大數據的分析應用能力,以及所有創業者創新能力和企業家的精神。 數據將會成為最大的生產資源,將會成為像水、電、石油一樣的公共資源。在擁有石油這樣的新能源之前人類沒有想過自己會登上月球,在擁有電腦運算能力之前,我們可能無法想像人類的思考能力能延伸多遠。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只是勤苦、節約的過一輩子,還要享受靠奮鬥創造的物質生活。我覺得所有的創業者創新者,都要讓你們的產品吸引別人,讓你們的產品引起別人購買的衝動和享受服務的衝動,這才是真正的消費經濟的動力所在。 我們所有的創造者、創新者要想盡一切辦法從健康、快樂、智造上入手。 我認為一代一路更重要的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上的交流。 永遠要對未來保持高度期望,每天嘗試改變自己一點,只要一點就行 今天的你是你10年前的想法和行動造就的,10年後的你是你今天的想法和行動造就的 利益一定是靠自己的努力換來的沒有誰的奬金,沒有誰的收入是別人給的,必須憑自己的努力去掙 當所有的人都說 對 的時候等幾分鐘,當所有的人都說 不 的時候也等幾分鐘,'從不同的視野看世界你會得到不同的反饋 只有年輕人最有資格討論創新 今後的趨勢是只有懂得分享你才能成功 今天存在的問題就是留給我們的機會,就看我們是著眼於未來還是執著於當下 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很多事情都會發生,要學會抓大放小想清楚,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想要成功你必須具備四項要素:

邊玩邊學程式設計

圖片
全球颳起一陣學寫程式的熱潮,沒接觸過程式設計的爸媽可能會有許多疑問,《親子天下》收集十個爸媽常有的疑惑,一次解答。 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6/coding/parents.html 學程式未來就可以當工程師嗎? 學程式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養成工程師,可以是邏輯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學會程式語言,也可以當成工作上的輔助技能。例如國外已有記者面對大量的數字,會寫程式來分析、呈現這些新聞資料。學會程式設計可以改善工作與生活。 幾歲開始學程式好呢?愈小愈好嗎? 目前科學研究,5歲就能開始學程式設計。英國的小學課程,5歲就讓孩子學寫程式,愛沙尼亞也是小學一年級開始有程式設計課程。建議父母不要把程式設計只當作一種新技術和新才藝,程式設計是一種和電腦溝通的邏輯,訓練邏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平常的生活中都能養成這樣的能力。 每週要學多少時間才夠呢? 學寫程式就像學騎腳踏車,技能的學習需要反覆練習,每周至少要花2、3個小時練習,半年內可以學會基本技能。 基本程式技能學會後就不太會忘,但是目前有兩千多種程式語言,要學新技能、寫出作品還是得花時間,投入時間視想要學到什麼程度、做出什麼作品而定。目前讀七年級的黃昀柔每周還是需要花大約3小時練習、八年級的小熊只用寒暑假這種長假來寫程式。 聽說讓孩子去學程式要花很多錢,是真的嗎? 視課程內容而定,坊間3至5天的全天課程,或每次3小時的10堂課程,不含材料費,價位都在7,000至8,000元。 英文不夠好,學程式會有困難嗎? 適合兒童學習的程式語言有Scratch、Python。Scratch採圖形化介面學習,是用積木堆疊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程式設計的概念,即使英文不好,也可以運用Scratch學習程式設計,而且很多線上材料都已中文化。但要進入文字符號的Python程式語言學習,就需要基本的英文能力。 爸媽自己不懂程式,怎麼教孩子學程式? 有很多線上免費資源可以自學,或是坊間也有教授兒童程式設計的課程。 女生適合學程式嗎? 世界上第一位電腦工程師就

什麼是翻轉教室

圖片
圖片來源: https://www.knewton.com/infographics/flipped-classroom/        根據研究顯示,學生聆聽講述的專注力大約是 10~18 分鐘,並且隨著上課時間長度遞減,因此將課堂講述的內容轉換為影片時,大多建議製作成不超過18分鐘的主題式片段 (有些建議更短 5~10 分鐘)。而影片分段也打破課堂直線式的進行方式,好讓學生比較容易 控制自己的學習進度 ,必要時可重覆觀看較為難懂的部份。   分段影片以主題方式呈現,因此老師必須重新審視每堂課的內容,訂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適當地分成多個主題,並合理安排主題之間的順序及組織。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每段影片的學習重點為何。 學生雖已先觀看影片,仍應於課堂上作重點複習,以加深印象。對於較為困難或容易誤解的概念,設計一些問題或課堂作業,透過小組方式進行討論及操作;讓學生透過與同儕的互動更深入思考,了解問題所在並練習運用所學。 樂學科技 翻轉教室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naLq1Sgrs